2017年6月4日(周日),北京博物館通票參訪團第21期活動,走進中國海關博物館,由講解老師帶領大家參觀中國海關的發(fā)展歷程,感悟海關與國家的歷史脈動。
中國海關博物館一、二層為“中國海關發(fā)展之路”的基本陳列,分別為千秋古關、近代海關部分、現(xiàn)代海關部分。地下一層為臨時展廳和專題展廳,另有“海關902”艇專題展廳。
進入博物館序廳,由金色鑰匙與商神杖左右交叉的海關關徽就映入眼簾。在講解員的介紹下,大家了解到,鑰匙象征海關為國把關,商神手杖代表國際貿易,寓意是中國海關把守國家經(jīng)濟大門,促進國際貿易的發(fā)展。
看到這里,大家可能會好奇,什么是商神手杖呢?其實,商神手杖來源于希臘神話,是商人的庇護神——古希臘神話中赫爾墨斯的手持之物。赫爾墨斯是諸神中的傳信使者,兼商業(yè)、貿易、利潤和發(fā)財之神,及管理商旅、畜牧、交通之神。傳說赫爾墨斯拿著這支金手杖做生意很發(fā)財。人們便稱赫爾墨斯為商神,金手杖也便成了商神手杖了。商神手杖因此被人們視為商業(yè)及國際貿易的象征。
接下來,就讓我們跟隨講解員,開始正式參觀展覽吧。
我國歷史上曾經(jīng)設立的具有海關性質的機構有三個,分別是關津、市舶和榷關。關津是西周到唐宋時期設立的水陸要道檢查機構。關津可以看成現(xiàn)代海關的萌芽期。市舶是唐宋元明時期,隨著經(jīng)濟重心的南移,海上絲綢之路的繁盛,政府在東南沿海設立了市舶管理機構,主要對船只、貨品、人員進行檢驗及關稅征收,所以可以把市舶看成現(xiàn)代海關的形成期。榷關是明清時期,政府在運河、長江等交通樞紐上設置征稅的檢查機構。
在“千秋古關”部分,我們可以看到許多有價值的文物。
這是鄂君啟節(jié),分舟節(jié)、車節(jié)兩組,青銅鑄造,節(jié)面文字錯金,其中舟節(jié)163字(有“木關”等文字),車節(jié)154字;是戰(zhàn)國中期楚懷王發(fā)給貴族鄂地封君“啟”的于水陸兩路運輸貨物的免稅憑證,也是中國現(xiàn)存最早的通關憑證。
這方“關”字瓦當,看似普普通通,其實大有來歷。它是西漢函谷關門樓所用之瓦當。函谷關初建于戰(zhàn)國時期,為出入關中的門戶,也是古代絲綢之路東起點(洛陽)的第一道關卡。細心的團友可能已經(jīng)發(fā)現(xiàn),中國海關博物館的Logo正是出自于此呢。
這是“九江關”青花瓷碗,瓷碗上描繪有九江關衙署場景,衙署外飄揚著“九江關”旗幟。明清時期,景德鎮(zhèn)的外銷瓷器都是經(jīng)過九江關的監(jiān)管外銷的。因此,清代九江關監(jiān)督曾長期兼任九江關督陶官,同時管理關務和窯務。
過了“關”,呈現(xiàn)在眼前的就是“近代海關”部分展區(qū)。
這是清代十三行外國商館區(qū)復原模型。1757年乾隆為了鞏固海防,下令所有的外國商船都只能在粵海關(廣州)停留貿易,原來的四口通商(江、閔、浙、粵)變成了一口通商。
粵海關成為唯一管理西洋商船進出口貿易的海關。一口通商不但造就了廣州的繁榮,而且形成了十三行的興旺。十三行是當時一個非常有錢的對外貿易的壟斷機構,負責報關貨物的納稅手續(xù),參與海關管理,并協(xié)助地方與海關當局管理洋商。當時,所有進出口貨物必須通過十三行買賣,壟斷了對外貿易經(jīng)營權的十三行,被稱為“金山珠海,天子南庫。
鴉片戰(zhàn)爭后,中國喪失了海關行政管理權、關稅自主權,海關的主權旁落到洋人手里,最高首腦是一水兒的洋人,中國人只能干些雜活。連海關建筑也是清一色的西洋式建筑。
上面這些是近代海關辦公樓的畫面。分別是位于上海外灘的江海關大樓。位于廣州的粵海關大鐘樓、位于漢口的江漢關大樓。
海關博物館里最具文物價值的鎮(zhèn)館之寶,便是李鴻章題寫的“津海新關”匾額。1888年,津海關擴建辦公樓竣工,時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李鴻章應稅務司德璀琳之邀題寫了“津海新關”匾額。
近代海關的職能中,征稅是最重要的職能。但中國最早的郵政卻是由海關進行管理的。在1896年在各個通商口岸開設的郵政局數(shù)量達到2800家,直到1911年郵政才移交離開海關。
海關辦理郵政事務時一共發(fā)行了三套郵票:1.發(fā)行于1878年的大龍郵票,標志著我國近代郵政的開端。2.小龍郵票,是我國最早的防偽郵票。3.萬壽票,為紀念慈禧60歲大壽而發(fā)行。
這是赫德用過的郵政麻袋。這個郵政麻袋看起來并不起眼,據(jù)說它曾被一位民間人士收藏,屢次參加拍賣會卻無人問津,在中國海關博物館籌備的時候,館方聽說了這個消息,輾轉見到此物,慧眼識寶,購得此物。事后多方專家鑒定,正是赫德用過的郵政麻袋,故而身價倍增。
這是海關總稅務司署巡工司繪制的1894年的《中國燈塔圖》,此圖反映了19世紀末中國燈塔的分布情況,系我國僅存孤品。
商標備案簿
近代海關還創(chuàng)立了培養(yǎng)翻譯人才的同文館,出面組織代表團出國參與世界博覽會,辦理商標業(yè)務,為中國打開大門走向世界做出了貢獻。
博物館的一層是“現(xiàn)代海關”部分,展現(xiàn)了1949年直到現(xiàn)在海關對國家建設作出的貢獻。
海關收繳的各種走私物品
展廳內,海關緝私的收繳成果,象牙制品、國家珍稀動物等,令人觸目驚心。
我國擁有22000多公里的陸路邊境線,分別與俄羅斯、蒙古、印度、巴基斯坦、緬甸、越南等15個國家接壤。這里分布著9個直屬海關、139個隸屬海關、63個一類口岸。這些遠離海洋的邊境海關自然條件惡劣、執(zhí)法形勢嚴峻。海關人坦然面對,不惜犧牲自己的健康乃至生命,年復一年、數(shù)年如一日堅持履行把守國門的神圣職責。祖國的和平安寧背后有著無數(shù)海關人默默的犧牲與支持。
紅其拉甫海關建關初期復原場景
七十年代的紅其拉甫海關,又稱為帳篷海關。當時的條件極為艱苦,旁邊的大桶是水車。紅其拉甫海關全年無霜期僅82天,平均氣溫在零下2攝氏度,空氣中含氧量只有平原地區(qū)52%,邊境線長達800多公里,與巴基斯坦、阿富汗、塔吉克斯坦、印度四國接壤,是我國與巴基斯坦唯一的陸路進出境通道。
當然,來海關博物館一定不能錯過的就是登上“海關902”艇。這艘全長58.5米、高13米、最大寬7.8米的艦艇,總排水量達到400噸,是我國自行設計建造、當時在珠江水域上最為先進的艦艇之一。“海關902”是中國體量第二大的艦艇展品,第一當屬武漢的中山艦。1992年,鄧小平同志曾經(jīng)乘坐這艘艦艇從深圳前往珠海,在45分鐘的航程中發(fā)表了著名的南巡講話的一部分。
中國海關博物館內收藏記錄的國門歷史,正是一個國家歷史的縮影?!皣鴱妱t關興,國弱則關衰”,這一次的中國海關博物館之旅相信每一個團友們都收獲頗豐,感謝中國海關博物館的工作人員。沒有去過的小伙伴們還等什么呢,中國海關博物館,絕對令你不虛此行!
《2018年北京博物館通票》
即將發(fā)售!
點擊“閱讀原文”直達微店購買通票